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汪碧刚书法交流会在合肥亚明艺术馆举行
最新公告

    本院以“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”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。

汪碧刚书法交流会在合肥亚明艺术馆举行

发布时间:2017-09-07 15:40:50

 

    2017年8月20日,由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、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、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“不忘初心、致敬青春——汪碧刚书法作品展”在合肥亚明艺术馆隆重开幕。8月21日,展览主办方在合肥亚明艺术馆举办“汪碧刚书法交流会”,10位专家学者发言交流。


 

汪碧刚书法交流会专家发言纪实如下:

 

时间:2017821

地点:合肥亚明艺术馆

 

主持:陈建国(安徽省文物局原局长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)

    受省文联吴雪主席之托,因为他有重要的任务要出差,给我打电话,所以我来顶替他主持今天的活动。碧刚同志通过他的努力,对安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这次来家乡办展,也是对文化艺术事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持,这对于推动安徽省的书画创作,提升安徽在全国的书法、美术等几个方面,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 碧刚同志应该讲我们不是第一次会面,出差北京的时候,我们就结识了,留下了美好的印象。他是枞阳人,1975年出生,这么年纪轻轻,而且工作这么繁忙,在大量纷繁的工作当中,又是做学问,又是搞研究,能够孜孜以求的在书法艺术方面一直探索,创作出了这么多幅书法作品。而且跟着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学习,这个精神和艺术追求是非常可贵的。

    枞阳这个地方一向是出名人、出大家。桐城派的几个代表人物,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枞阳县,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就是枞阳人。

    今天上午出席碧刚书法交流会的代表,虽然人不是很多,但含金量都很高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    今天上午时间非常宝贵,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发表看法。

 

田唯谦(安徽省政府原副省长、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)

    寓居北京的安徽人汪碧刚先生,回合肥举办书展,我有幸观摹。作为一位现代书家,汪碧刚先生能在传统的书法创作中把握时代精神、紧扣当代主题,十分难得。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,想从字里行间透出时代气息、与当代精神贯通是很难的,但汪先生做到了,特别是他所创作的作品,体现了他紧扣现代脉搏,凸显时代精神的思想核心。

    汪碧刚多年追随李铎先生,朝夕侍右,接受高格调的传统艺术熏陶,条件得天独厚,在书学上起点高,再加上他自身悟性高、勤奋自励,成就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理论的造诣。

    细观汪碧刚先生的作品,能在平淡中见奇趣,于奇绝中现神韵,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富妙理于想象之外,品之不做作,不浮华,自然天真,生动可爱,尤显魏晋风流,深得碑帖神韵。特别是在处理结字与章法的关系上,疏离密合、长短欹侧,拿捏得宜,方圆曲直、挪让盘错,潇洒自然。

    对于汪碧刚先生来说,此刻的成就只是他成功的起点。因他身上所具备的独特特质,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。我们只有满怀希望,期待着一颗新星冉冉升起。

 

董昭礼(合肥市政协原主席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)

    首先,祝贺碧刚“不忘初心 致敬青春”书展成功在家乡举办。亚明艺术馆经常举办大型的书法展、美术展,大家名家很多。我曾主持办过“合肥之友北京书画院回乡汇报展”。从北京回到家乡展,汪碧刚这个展是第二次。刚才我来的比较早,看了碧刚的作品。汪碧刚我们认识的比较早,也一起在学习,应该说他学的很刻苦,这几年进步非常大。字怕上墙,能够将作品写得这么大,能够办展,能够拿得出来,那确实是要勇气、有胆量还要有一定水准,不然不敢拿出来。这几年应该说汪碧刚在书法上是下了功夫的,进步也是非常明显。不敢说他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,但是确实进步很大,这个表示祝贺。

    第二,是向汪碧刚同志表示感谢。汪碧刚同志虽然比较年轻,出道比较早,在北京比较忙,但是对家乡的事情非常关心,家乡的同志只要找到他,他都不遗余力提供帮助,特别是我们安徽的书画活动,进京去展览,邀请名人,他从来不推辞。因为他在北京认识的名人也比较多,特别是像著名书法大家李铎,还有一些领导,都比较熟悉。我们安徽的书画在进京办展,“皖军书画华夏行”,几次我都参加,他都跑前跑后,在那里张罗,这一点给我留下印象很深,同时呢还很热情,我几次到北京都会聚聚。汪碧刚同志对家乡的感情,对家乡事业的支持,他都做得很好。

    第三,要向汪碧刚同志学习,学习他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。我知道汪碧刚同志出去比较早,书法的基础不是科班出身,是后来业余学习的。但是他这么多年,孜孜不倦,刻苦钻研,能够登堂入室,特别是跟大家名家学习,这种坚持的精神,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也发现很多同志对书法和绘画也很感兴趣,表示要学习,结果呢,三分钟热度,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放下了。这个事情要热爱,更重要的还要能够持久的坚持,坚持多年才能有一点点成果。像汪碧刚原来的基础,他如果不是刻苦,不是长期的坚持,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。所以作为我们搞书画的人,尽管他很年轻,但是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。

    最后,我希望我们汪碧刚同志,在书法的道路上能够再接再厉,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因为他在北京认识那么多大家名家,条件应该很好,只要自身努力,不放弃、不自满、不骄傲,那以后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
 

史培刚(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部主任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)

    今天早上来了以后呢,先看了一下展览作品,感觉有三个体会。

    第一,汪碧刚的书法很有文气。从技法表达来说,他的字浓笔比较多,粗笔比较少;线条圆笔比较多,方笔比较少。整个篇幅的气息呢,有不激不厉,丰润自然的感觉,所以我觉得有文气。

    第二,就是感觉很有豪气。我看了大幅作品,气势不凡,而且在学习李铎先生的字上,在取势、造势以及性情的表达上,能反应出他有豪气在里面,有落笔惊风雨的感觉,有这样一种气势。

    第三,他有很好的才气。主要体现在他把他书法之外的东西,很好的结合在他的书法创作中。他在学习李铎先生的时候,是在借鉴,他善学善化,能把碑文写的比较温润,有一种化碑为帖的才华,这些都是他的优势。这可能得益于他综合的学养做支撑,智慧在书法的体现。

    那么对于汪碧刚来说,因为我们搞书法的,说心里话,我建议他的书法之路,下面还要增加三个点:

    第一个就是要有宽度,就是在取法的点上,宽度要增加,不仅要有帖学的,还要有碑学的。不仅要学李铎先生,还可以再学一下其他的。书学有三个阶段,一般初学是专一,次段是广大,三段是脱化。我觉得如果在广大这一块再加以强化,那么将来的书法更加不可限量;

    第二点就是我觉得要增加厚度,对书法的线条来说,还要锤炼,笔法稍显不够统一,在书法运笔的节点和力度上,有时候显得不是太到位,我觉得需要再厚一点,不妨从篆书上做一点借鉴,在隶书上下一点功夫,这样线条的厚度,就能大大提升;

    第三点我建议,加一些高度。如何树立更高的艺术影响,让书法在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,又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,既有传统,又有时代,既有他人,又有自我,在这样的高度上,来树立我们的书体,我想汪碧刚有这样一个才华,有这样的基础,我相信他一定能创作出更好更有高度的一些作品。

 

朱守道(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、五、六届理事,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,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)

    参加碧刚书法作品展开幕式,感受很多。尽管平时与碧刚有较多接触,熟悉他在书法创作时的状态和表现方法,但走进展厅后,看到他的书法原作,感到震撼:展览整体规模不小,九十多件作品,分四个展厅;种类多样,有一丈六的大作品,也有用A4纸型写成的小品;内容丰富多彩,有古代和当代的诗词歌赋、用典、校训等;在情感的表达上,有骏马秋风塞上,也有小桥流水人家;总体布局也十分可观。映入眼帘的几幅巨幅作品,写得气宇轩昂,耐人寻味。

    碧刚学习书法仅仅12个年头,对一名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来说,这只是短短的一段时光。12年来,我们都看到碧刚一步一个脚印,学习非常刻苦,三更灯火五更鸡,倾注了自己对于艺术的无比热爱和全部心血,稳稳当当地向前迈进,不断地在艺术上取得进步,真是后生可畏。举办这样一个个人书法展览,说明了碧刚在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,有足够的自信和从容,可喜可贺!

    这次展览,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:

    一、尊重传统,入古为新,不求狂怪,路子很正。碧刚是一位书法艺术的善学者,12年来在中华文化深邃的积淀中寻找古朴、苍茫和厚重感,研究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在书法领域形成的艺术规律,从中汲取营养,从善如流,充实和补益自己。用艺术眼光审视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,通过对历朝历代经典作品的研究,寻找与古人对话的机会,在漫漫学书路上,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品格。

    二、关注当下,笔墨追随时代,积极借鉴当代艺术的研究成果,含英咀华,融会贯通,关注当代书家的创作生活,尤其是书法大家李铎先生在结字、笔法、墨法、章法中新的体验,在书法创作中融合更多元素。如在对线条质感的锤炼,对朴茂苍劲书风的追求,以及用笔的丰富性,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。

    三、人生经历的丰富多彩对书法艺术的促进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过去常说,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落笔自然不俗。碧刚关注社会,关心民生,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体现了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自觉。碧刚具有在行政机关工作的经验,也有在高等学校从事管理工作的历炼,还有11年在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的岗位上的操持,在书法艺术面向社会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做得风生水起,颇受褒奖,这些经历对于一位书法艺术的探索者的成长来说,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补益和推进作用,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。

    碧刚情系桑梓,不忘初心,选择了在家乡进行书法艺术首展,向父老乡亲汇报12年来从事书法学习的成绩和体会,这是对过往艺术与人生的一次展示和总结,意义不同凡响,碧刚对家乡和人民的深厚情感,值得称赞!

  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,强调了坚持文化自信,艺术家要有崇高的艺术追求,作品是立身之本,创作是中心任务,要多出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精品力作,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。这是我们的精神引领!期待碧刚在更高的起点上展示其远大抱负,在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所在!

 

赵立凡(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,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,央视书画院院长,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)

    刚才我听了三位老师发言,很受启发。到安徽来参加碧刚书法展,可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。一是向碧刚学习,二是向安徽的艺术家们学习。到了安徽来,才感觉到了自己文化的不足,安徽出了这么多大家、名人,使我们仰视。到这儿来要学习的东西很多,“大美安徽,多彩合肥”,合肥确实是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的地方,到了这里就觉得更要好好学习。

    我们大家都喜欢中国书法,有的朋友在书法艺术中苦苦奋斗了几年或几十年,在书法艺术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但是也感觉到了写字确实是不容易。碧刚作品今天挂满了六个展厅,既展示了他的成绩,也展示了他默默奋斗的历程。我与他认识十几年了,这次的作品往墙上一挂,就看出水平了。字上墙以后才感觉到了高低。所以说他现在的东西,和十年前的东西,完全不一样。这样的进步除了李铎老先生的教导,更离不开他自己的刻苦。我们上学的时候常说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再好的老师,自己不努力,永远也学不好。我上学的时候,是从私塾开始的,老师教我们写字,是一个学习文化的起步,是一个人逐步成长的阶段,是一个人进步的表示,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台阶。那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说写好字,就是脸面,没有说要成为什么书法家,只要将字写好,将来到社会上有饭吃,所以我们是从那个社会阶段走过来的,挨过打手心,罚晒太阳、站过墙角,老师是苦口婆心,希望我们学习好,有出息。我是从四五岁开始写字学习书法,应该说是70多年没有间断过,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写了这么多年,还是没有写得好。所以我佩服碧刚,他在书法学习中有这么大的进步,确实是令人敬佩。

    碧刚能达到这个水平,是自己的刻苦和努力,这是一个方面。另外我有一个感受,碧刚就是虚心求教,认认真真的向李铎先生学习,在李铎先生教育的基础上,又结合学习其他各家风格,有自己的创新,不拘泥于李先生的书风,正如先贤们说的“努力的闯进去,又勇敢地打出来”。也是刚才史老师讲的,碑融于帖。综合碑帖各家的典范,再练几家名人的书体书风,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    过去老人说写字只是一个工具。历史上的书法家,并不把书法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体来看,而是作为一种个人的感情和心境的流露,是自己综合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的表现,只有诗词歌赋和生活阅历的综合表现突出,能被世人承认和称道,被社会的认可,才能称为一个家。我与欧阳中石先生请教的时候,他谈到:“我无家可归”,社会上都说我是书法家,但我是一个学习逻辑数学的,学习哲学,当过老师,学习过京剧,研究过古典文学,现在当大学的教授带博士生,其实我就是一个文化人,一个文化的学者,不是书法家。说这些的意思是,要对书法和个人的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跟这些老一代的人虚心学习、去感受。书法要从基础开始学起,要踏踏实实的、认真的来研究。我感觉碧刚这次办展,一个是向家乡父老作汇报,一个也是通过这次展览,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,从中吸取教益,通过实践认识,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,总结提高,将来会取得广大的进步。书法要想写好不容易,要成为一个家更不容易。对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现象,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习总书记主席指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,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,需要我们去共同努力。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自信得有些高,把自己过于高估,这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,我们要谦虚才能使人进步。先认识中国书法的地位,再认识自己在整个书法历史当中的位置,才能知道自己的前进的方向。

    碧刚这次展览的书法作品,种类很多。除了在展览的内容上很丰富,又在书写形式上费了很大的功夫,展览的布局也是煞费苦心,整体和谐大方,应当感谢安徽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。这次展出九十九件作品,就像九十九个台阶,碧刚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才能圆满。于我而言,看到碧刚的进步,我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刻苦耐劳,坚忍不拔的精神。中国书协苏士澍主席为碧刚题写了“入古出新,妙笔生花”,这八个字是对碧刚学习书法的总结,既是对他的鼓励,也是提出的要求。还有,陈洪武书记贺信中的提到碧刚“尤擅行书,烂漫而多古趣,功深百炼,文采焕然。”这同样也是鼓励与高度认可,希望碧刚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,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

 

张铜彦(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、六届理事,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、二届主席,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)

    非常高兴来到合肥出席“汪碧刚书法作品展”开幕式,首先对碧刚先生的诚邀表示感谢!这次来合肥的主要目的:一是向碧刚先生书法作品展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,二是向碧刚先生学习,现场欣赏他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。

    碧刚是从安徽走出去的名人名家,他不忘初心,情系合肥,感恩家乡。此展不仅是他向家乡人民的一次展示和汇报,而且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,作品既彰显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,又散发出浓厚的“徽风皖韵”独特味道,使人受到鼓舞,赏心悦目。

    碧刚年轻有为,善于学习,知识渊博,才思敏捷。他办事干练,想干事、会干事,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。碧刚学书时间不是很长,但进步很大,他既有较好的书法笔墨功夫,又有丰富的书外综合素养。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研究,并于近期主编出版了专著,可喜可贺。

    碧刚担任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以来,在张道诚院长领导下,搞笔会,办展览,出集子,办报纸,组织慰问、采风,书画院搞得有声有色,影响很大,成为在京书画院的一面旗帜。

    碧刚师从书法大家李铎,并得到多位大家名家指点。他学书勤奋刻苦,善于思考,从李铎大家的书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,并以此追根求源,广涉博取,终于写出了既有李铎先生书法的影子,又有自己面貌,刚劲飘逸,自然流畅,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。特别是他的用笔、结字和大字作品,得到了李老的真传。

    碧刚不仅苦练书法内功,还善于舞文弄墨写文章,近年来有百万字文章见诸报刊,出版过个人文集和专著,还主编出版了多部书画集。

    希望碧刚先生以此次展览为契机,认真听取各方意见,继续深入传统经典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勇攀书法艺术高峰,努力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,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。

 

王佛生(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安徽省民政厅原巡视员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,著名的书画家,书画艺术理论家)

    这次碧刚的展出,让我吃了一惊。他跟我讲过跟李铎先生在学习,但是一直没见过他的作品。这次看到他的展出,除了展出的形式,关键还是书法写的好,内容好,让我们为之一惊,我很认真的看了书法集,看了又看。

    碧刚这次的展览给人总体感觉,第一个就是势。他的书法取势取的真。我们说这个书法,写得好不好,就看你有没有势。凡是书法写得好的,都在取势上花了大工夫。他的作品主要还是以行楷为主,取势取得很好,这也是看到了一个在书法里面进军的一个人的价值观,一开始就抓住了核心。第二个就是文气。这个在他的书法上表现得不明显,但在内容上表现的非常明显,他打破了古人只写诗词,写自己的感受,甚至是一些顺口溜,但碧刚不一样,他把儒家的经典的句子,一个一个的写出来,他本身就是个学者,是博士后,他把这个东西写出来,不是一个小文人,是一种忧国忧民大文人的情怀,所以他还是取一个势,因为情怀也是势,这是他的书法的一个特点。第三个,是形式感。前面我们的老书协理事也在讲,他对当代书风的表现形式,也有很好的汲取,这次展出的过程中间,他的形式感,有榜书,也有信札小品,很有意思,所以将书法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出来。所以这三个表现形式,他所表现内容的文气,他所表现的气势,让我们感觉到了希望。并不是说他的书法达到一个多高的水平,而是这种趋势,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

    应该来讲,未来的书法要走到高峰的话,应该是几种形式的揉合,而碧刚的这种端倪,已经展现出来了。所以我为碧刚骄傲,他是我们安徽的骄傲,他在书法走的过程中间,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,也没有办法像专研书法的人,整日进行研究。所以他走了一条先取势,把大框架建立起来,把里面的内容丰富的这一条路。走这样一条道路,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比比皆是,特别是近代的、当代的书法史上,显然这给我们是一种启发,因为他有一定的学养,有一定的见识,所以可以先从轮廓走起,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,我们先将框架做好,然后再将里面装璜,这也是一种比较善学的方式。

    当代书坛上,有一个致命的毛病,就是书法表现出来不高古,随着时代的推进,都是有可能被淘汰的。所以我们在搞书法的时候,一定要乎其上,往上走。当年郭沫若的字,大家都公认为很好,但康生就曾质疑过,当然现在来看,郭沫若的字写是的确是好,但我曾经研究过,他的碑写得那么好,但也还是不高古。十年前,我研究过高二适的字,一年多后才研究孙过庭书谱,他们的字都够高古。那么我们现在的这个书坛上,我们缺少高古,缺少文气。我们在书法上要乎其上,乎其上方可取其中。所以碧刚,你与别人不一样,你有这个基础,第一个学养,第二个气势,更有高人在旁边指导,见多识广,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融入书法,那么对于你未来的书法影响是巨大的。第二个,碑和帖是可以融的,但是实际上是不能融的,这点是要搞清楚。在书法上,篆隶是一种用笔,楷行草是一种用笔,笔势是不一样的走法的。那么我国历史上,碑和帖在清朝才开始了融合,比如说康有为的字,其实碑帖融合都是在隶书上融的。在楷行草上融得比较好的近代人是于佑仁,但他融的结果,还是有点弱,真正好的还是他的行书。所以我们不要不云亦云,一定要研究。所以我们写字在学古人的时候,一定要有一个突破。你比如说李铎先生,最后在榜书上下功夫了,把碑的东西往楷行草方面来融入了,所以成就了现在的风貌。所以我建议碧刚在研究书法主攻方向的时候,向古人学习,抓住书法结构的本质,把自己的情绪放进去,想创新创不了,实际上就是情绪问题。就像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上所讲的“涉乐方笑,言哀已叹”的一样,这些都在你的书法上都能感受得到,这很好。我们在向传统致敬的过程中,我们真的要向碧刚致敬,因为他有他的文化气息,有丰富的阅历,他的书法所表现的潜力,给我们看到这种希望,向碧刚致敬。

 

彭一超(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,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)

    我是彭一超,是在北京专业从事媒体工作的,认识碧刚是十多年前,既是他的朋友,也是他的同事。这十多年来,一路见证了他从一个普通的书法家,变成一个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型书法家。

   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讲究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也讲究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刚刚各位专家从书法与各个层面给予了评价,我都很赞同。

    从立功的角度说,自2006年名人书画院成立以来,每年都举办“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”,已经成为书画界响亮的品牌,还为全国各地的书画家,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,各种各样的慰问笔会,不计其数,大大小小办了一百多场,所以无形中,对推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书画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这是大家有目共睹。

    在立德方面,他是我们广大中青年书法家的学习榜样,是传递正能量的励志榜样,这点毋庸置疑,大家都能看到,比如说,他曾被评为“北京社会好人”和“首都市民学习之星”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,所以也就不一一枚举了。

    在立言方面,他也是我们所有书法家学习的榜样。早几年还在读研究生,现在已经是博士后了,在北京大学当了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的副院长兼秘书长,就这点来说,在治学方面,是个巨大的成功。当然,这么多年,还出了很多个人的文集,出了很多书,发表了两三百万字的文章,他作为一个社会学者,作为一个书法理论家,这是在他这个年龄层次很少能做到的。他2009年创办《名人名家书画报》,作为执行主编,他身体力行,亲自撰写文章。现在书法家都比较浮躁,很少执笔,但碧刚每期写的文章,短小精焊,主题突出,作为主编,事务性工作又多,能做点这点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所以我就以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这三个方面来评价碧刚,也许我说的不是十分准确,但碧刚所有的事情都验证了这三个方面,你们可以慢慢去观察、去体悟。

    当然,我还要提出一些建议。他不需要靠书法来谋生,是北大的博士后,还担任了很多要职,所以对于书法来说,是玩玩而已。建议在业余时间,走文人书法之路,走学者书法之路,拓宽书法的文化厚度和艺术高度,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型书法家了,我说的不一定准确,仅供大家参考,谢谢。

 

刘国芳(原中国科技日报文摘报副主编,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,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)

    我来说两句,因为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在成立的时候,我是最初的参与者和见证者,看着书画院一步步地成长和发展,也是在看到了碧刚的进步。当时书画院起这个名字的时候,我就觉得这个书画院不得了,又是世纪,又是国际,名字取得这样大,这样高,真能无愧于这个院名吗?但几年以后,通过画院举办的各种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和展览,使这个院名副其实,可喜可贺。

    同样要祝贺碧刚,祝贺他今天的书法展览圆满成功。碧刚有今天的成就,是因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他在张道诚院长的带领下一步步地前进。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,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名人社团组织。他周围的领导班子和画院的艺术家,都是一流的书法家和画家,都是在书画界有一定的影响力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只要自己的努力,就会有成功。今天碧刚在合肥举办的《不忘初心,致敬青春》书法展览,来了这么多的领导和艺术家,高朋满座,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。碧刚很年轻,也很能干,他不仅在学习书法上刻苦努力,而且更大的精力是用在办好书画院。在办院的方法上,很正规,很稳健,那时候每个月都要开会,不断地总结经验,研究部署工作,所以才能把书画院引入正道,有今天的成功和影响力。

    在学习书法上,碧刚是下了功夫的。只有付出,才能有收获。首先我觉得碧刚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走的很正,他做人的人品也很正,所以他的字写的很正,体现出了盎然生气。我希望碧刚书法艺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,同时希望在张院长的领导下,将我们的书书画院走的更远更高,走向世界,取得新的成就。家乡是家乡,国际是国际,将我们名人书画院带到国际上去,让书画院的牌子更响亮,推上新的更高的水平,所以你的担子很重,我们老年人既要向青春致敬,又要向你和年轻的朋友学习。

 

陈建国

    各位领导,各位专家,各位老师,本着对汪碧刚同志的这种情感,对他的赞美赞扬,以及对他今后的艺术事业发展,给予充分积极与深情勉励,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座谈。每位同志,言谈之间都是非常真实、真诚、诚恳,也非常客观,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希望。每个同志,都是用心讲的,用情讲的,尤其是对他充满了美好的愿景与殷切的希望和期盼。这次座谈会我觉得非常有必要、有意义,非常的珍贵。

    董昭礼先生说了三层意思,祝贺、感谢、学习;史培刚先生说,碧刚有文气、有豪气、有才气,提出建议,要增加宽度、厚度、高度;朱守道先生从书法艺术本体专业的角度,对碧刚作品的予以解读和认可;赵立凡先生从资深书法家几十年的感悟,给予激励、关心;王佛生先生,从专家学者的角度,从作品的造势、文气、形式诸多方面给予高度肯定,也提出了希望;彭一超先生,从立功、立德、立言三个方面,高度赞扬碧刚多方面的成就;刘国芳女士,关心、关爱、肯定、认可,以及对未来给予的期盼。

    我们的交谈既有认真的交流发言,也有谈笑风生、和谐诙谐调侃。我觉得这次座谈会从形式到氛围都非常好,谢谢大家。

我也对碧刚有了各方面的认识和感悟,有以下几点:

    首先,他阳光率真,乐善好施,豁朗豁达,充满精神,充满希望,为家乡、朋友、社会及书法艺术事业,不断付出;

    第二,工艺并进,精神可嘉。书法能够坚持下来,非常不容易。目前社会上知名的书法家,大都是职业的书法家,他在大量的行政工作和课题研究之余,还能达到这种成就,真的非常不容易;

    第三,取法入道,体态正茂;

    最后,健康向上,引人感悟。

    (以上发言根据录音整理。其中,田唯谦、张铜彦为书面发言。)

交流会现场照片